环球关注:你好 我的城 | “长安文物知多少”少陵原十六国大墓篇(上)

  • 来源:西安网
  • 2022-09-12 08:40:26
分享到:
  • 收藏

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以其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时隔两年,记者再探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墓室结构到底如何体现民族交融?墓中遗骨怎样进行科技检测?考古勘探工作有无最新发现?《你好 我的城》特别节目“长安文物知多少”为您拨开历史的厚土,揭秘民族融合背后的故事。

2019至2020年间,西安南郊少陵原发掘出的三座十六国时期的大型墓葬成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汉唐大统一期间重要的过渡阶段,其中前赵、前秦、后秦均以长安为都城,因此,这三座大墓对研究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交融进程和古代民俗习惯以及建筑风格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资料图)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孙雪松

咱们这个十六国大墓发现的时候,发现了三起土雕建筑,因为在西北这一片以前发现过,但是像这么大的连续三处的很少,而且特别是第一个是阁楼式的,有三层阁楼,正基、门窗都有,而且它有高低层次。

第一、第二土碉建筑的板门分别呈现半开启和紧闭状态,说明墓葬营建是按照“外闭内敞”的中国传统院落布局的思路进行。由南向北看去,三处土碉建筑以墓道为中轴线,逐渐变大变宽,高度逐渐升高,这样的表现方式极具视觉冲击力。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孙雪松:

像这样的一种建筑,它还有天井,就相当于建房子的四合院,像这样的结构咱们这边第一次发现,这也能代表一个身份等级的层次,这种级别最少在王的级别。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确认,墓室的结构为前后土洞双墓室,中间有甬道相连接。在墓葬后室,发现了东西放置的棺床两个。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孙雪松:

你看左右两边都有一个棺床,明显可以看出棺床是白灰色T型的样式,这就是墓主人的棺,当时放这个棺的棺迹,这个做的相对来说好一点,在棺床上涂了一层白灰,白灰上放着这个棺,这个棺可以看出一点人骨迹。

后室中的棺床用砖垒砌50至60厘米,并用白灰涂抹。在中古时期,床是居室内主要的坐具,床腿的增高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北方起居方式的变化,表明跪坐正在向垂足坐演变,为民族的融合带来了新风。同时,考古工作者对棺床上墓主人的遗骨展开了相关的保护和研究。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洪秀媛:

因为这个骨骼确实是保存状况不好,可能也跟墓葬规模比较大,同时经过了多次的盗扰,对骨骼的保存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两个棺床上保存的骨骼都在这里。

在西安市考古人类学实验室可以看到,从少陵原十六国大墓M100墓中所取出的部分骨骼样本呈现出粉末状和碎块状,考古工作者又是如何从这些碎块中拼凑出完整的考古信息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洪秀媛:

这个是参杂了一部分骨骼碎末,因为保存的不是太好,我们在提取的时候除了这种相对完整的骨骼,也会提取一些保留环境因素,像这种一般都是除了骨末,还保留有棺床的结构。一般我们都会根据骨骼的保存状况,还有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来选择性的做一些分子生物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骨DNA,来做骨DNA的分析,还有就是通过碳氮同位素的骨化学分析来分析它的史谱,也是结合了考古学研究的时间段,做了一下测年数据。我们现在通过开展这些科技考古相关的工作,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考古学研究的方向,能够为考古学传统的研究来提供更多的信息。

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考古工作田野发掘已经完成,但这只是考古工作的第一步。墓主遗骨的进一步科研分析,文物的修复、制图,陶俑彩绘的取样、分析,陶罐内残留物的分析等等,这些后续工作琐碎缓慢但又至关重要,而一线的考古工作者们凭借着细心、耐心和恒心,践行着大遗址保护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为还原西安历史风貌,展现中华民族进步历程,无私的奉献着。

标签: 中华民族 可以看出 完整的骨骼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