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头条:“三秦楷模”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征山治水六十余年 在千沟万壑间缔造绿色奇迹
- 来源:陕西日报
- 2022-09-08 09:38:07
- 收藏
日前,陕西省委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向“三秦楷模”张淑珍、禚振西同志和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省开展向“三秦楷模”学习活动。西部网、陕西头条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三秦楷模”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资料图】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
在榆林市米脂县城向北20公里处,有一个被称为“陕北小江南”的地方,“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这就是高西沟村,一个由几代人缔造的黄土地上绿色奇迹。
六十余年征山治水在沟壑中创建绿色家园
看着如今满目苍翠的高西沟村,很难想象它曾经是一个荒芜贫瘠的穷山沟。高西沟村90%以上的耕地坡度在20度左右,全村有40座山峁,21道沟壑,老百姓常常“广种薄收”。
因过度垦荒,加上土质松软,高西沟村成为了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村民们勤勤恳恳开垦耕作,却是“越刨越穷”。“雨涝流泥浆,冲成万道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的民谣是当时高西沟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生态环境,怎么种庄稼?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
痛则思变,在1958年,时任高西沟村生产大队队长的高祖玉带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新路:村民们不再垦荒,而是开始探索治沟治坡,征山治水。
开始,村民们在沟里打坝、拦泥拦水,但修好的坝总被山洪冲毁。大伙明白了,光治沟不治坡是不行的。
高西沟村梯田。
高祖玉带领村民通过全面调查,明确了沟坡兼治、治坡为主的做法,即以治理坡面为主,修水平的台阶式梯田,同时在沟道节节筑坝、层层拦蓄,淤地种植。这种方式形成的坝地,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质,易形成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的高产农田。
到20世纪70年代,高西沟全村85%的山沟得到治理,打了121座淤地坝,修了7个蓄水池,建起了2座水库,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坝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从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贫困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瓜果飘香的美丽乡村,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林牧全面发展,总产值达13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
随后,高祖玉又带领村民将前些年开垦的低产远坡地种上林、草,规划发展林牧业。经过20余年探索实践,高西沟人在生产中逐渐形成林地、草地、田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用地模式。即全村三分之一土地种植粮食,三分之一植树造林,三分之一种草养畜,形成以林固土、以草养牧、以牧肥田的格局,使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层层梯田盘山头阵阵果香飘满沟
改革开放以来,高西沟村党支部继续带领高西沟村村民不断创新发展,把“三三制”模式发展为“三二一”模式,即林地、草地、粮地的用地比例为3∶2∶1。从“三三制”到“三二一”,不仅是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更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三二一”模式下,高西沟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2006年,在一次农业技术培训会上,高西沟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听延安市洛川县一名村支书分享了当地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经验,便邀请洛川县的农技师到村里勘察。农技师发现,高西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加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苹果的种植。于是2007年,高西沟开始尝试种植苹果树,村民剪枝、套袋,更新改造老果园。
高西沟村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园。
高西沟村把栽植果树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通过培育有机苹果种植基地、电商助力等途径打响了高西沟山地苹果品牌。同时,还积极探索适宜本地栽种的其他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种类,走多种经营的路子,提高农民收入。
近年来,高西沟依托本村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了2300亩生态林,包括660亩松柏林、1000亩经济林,建成了水库、水土保持成果展览室、党建展室等。往来的游客不仅能进入林区自由采摘苹果、大扁杏、葡萄等应季水果,还可以体验住土窑洞、吃农家饭、干农活,领略黄土风情。
如今的高西沟“层层梯田盘山头,阵阵果香飘满沟”,现有林草地4800亩、高产农田777亩、果园1000亩,全村荒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达70%。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60元,全村实现了山青、水秀、村美,人与自然和谐、人民生活小康的目标。高西沟村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法治文明示范村”“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森林乡村”“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直播带货现场。
高西沟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治理穷山恶水的几十年间,逐渐形成了不屈不挠、敢叫天地换新颜的雄心壮志,培养了精诚团结、奋发图强、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过硬作风,这种精神在新老班子的交接中代代相传。他们把一个环境恶劣的穷山沟治理成了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陕北小江南”,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被誉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