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看:听,秦岭绿水青山间响起“生态交响曲”

  • 来源:西安日报
  • 2022-12-15 09:42:53
分享到:
  • 收藏

蓝田县厚镇清峪沿线的山坡上种植了许多白皮松。


(相关资料图)

村民整理正在烘干的荞面饸饹。

大雪节气已过,气温持续走低,蓝田县厚镇青峰村的秦岭北麓恢复植被项目造林作业区内,养护工人们仍旧坚持每天扛着工具徒步爬上一千多米的山坡劳作,对山上刚栽种不久的树木幼苗进行覆土、修枝。“山绿了,水清了,大家伙儿才能靠着好生态过上好日子。”正在进行养护工作的村民李师傅笑着告诉记者。

正如村民所讲,只有形成更多更美青山绿水,方能推动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今年,陕西正式启动了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生态环境修复为重点,统筹推进系统治理,奏响了鸟语花香、自然与生态保护的“交响曲”,绘就了山水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为山水重塑“颜值”

展现最靓发展底色

在自然中谋求绿色生存空间,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人工开路、躬身栽苗、挥锹填土……今年蓝田县厚镇北峪村、青峰村、高升村,九间房镇韩家坪村,玉山镇阎河村三个镇、5个行政村迎来了一个大工程,村民们每天抬头就能望见的荒山被列入到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子项目。短短一个半月间,一排排整齐的树苗在绵延的荒山上延伸开来,黄土山瞬间就披上了绿装。

回想起以往这座山的模样,村民用得最多的一个形容词就是“光秃秃”。李师傅说,特别是到了冬季,大片荒原格外刺眼,莫名让人心中泛起悲凉之感。

为了还这里一片绿水青山,一场“绿进黄退”的大挑战开始了。由于山路陡峭,机械难以上山,项目部将3000亩的山地分为10个标段,再根据地形分为47个作业班组,每个班组的工作人员都得背着工具,一边开路一边徒步往上爬,同时还要牵着骡子和马把树苗一批一批运到一千米以上的山上。好在后期两支外地的无人机队伍加入,分担了部分树苗运送上山的任务。就这样一棵接一棵,50余万株树苗通过人工栽植的方式,在四五十天的时间里就将3000亩的荒坡铺满。

“蓝田县2022年秦岭北麓恢复植被工程,总投资2300万元,人工造生态林3000亩,其中栽植白皮松605亩,侧柏2352亩、香椿43亩,目前工程已全面完工。”蓝田县秦保局副局长穆向立说,在种树的同时,山下还建了多处灌溉蓄水池,在沟壑中建抽水泵,在山路上铺设了多路水管,以此来确保树苗栽种后的浇水问题,保证90%以上的成活率。接下来,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还有一批工程项目将陆续展开,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靓底色,切实增强群众福祉。

由于上山的道路不通,记者无法近距离观察山上的复绿情况。通过无人机拍摄的影像,记者能够看到,黄土地上绿点已经点染开来,山间一条条蜿蜒的小路已被一个个脚印踩实直通天际。等到明年春天,这里的绿意将在起伏的山丘上不断延展,花儿迎着风摇曳,土鸡四处溜达搜寻美味的景象也定会出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定将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荒坡披绿变“靠山”

书写点“土”成“金”传奇

每年5月,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的千亩荞麦花迎来花期,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吸引了西安、渭南、商洛等地很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游玩。

一片片盛开的荞麦花,用粉白的颜色装点着绿色的山峦,甚是耀眼夺目。抬眼望去,远处是青翠的秦岭山峰,翠绿的色彩与俊秀的山峰,赋予了这片荞麦花海独有的生态韵味。

“我从来没有想到家门口撂荒的坡地也能变成网红景点。”九间房镇峪口村村民笑称,几年前,为了给蓝田荞面饸饹供应原材料,九间房镇利用500亩无人种植的荒地,搞起了荞麦种植,渐渐的规模不断扩大,荒坡披“绿装”不但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利用,提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而且给周边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真正成为群众的“靠山”。

张宏亚是蓝田县荞面饸饹行业协会会长,也是一家荞面饸饹加工厂的负责人,他的工厂年产量超过300吨,荞麦面粉经过加热压制、晾干、疏散、烘干等工序,可以制成桶装、盒装、袋装等多种形式的速食产品。张宏亚说,单单是饸饹这一物种就带动了全县的一个产业的发展,像他这样的荞面生产企业和作坊至少有上百家,算得上是点“土”成金的典范。

记者了解到,荞麦花海只是九间房镇荞麦生养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的一个展示窗口。“作为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之一,荞麦生养区总面积约为245公顷,围绕着生态修复、生态景观规划、乡村振兴等几个方面展开,通过浅山过渡带修复、水资源生态利用、经济林生态修复、土地整治、村庄生态治理、生态监测和配套工程,以农业+旅游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不断加快休闲精致农业建设步伐,拓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民宿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基础。”穆向立说,九间房镇荞麦生养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工程,平衡生态治理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成为了谋划生态治理的标杆。

无论是蓝田县2022年秦岭北麓恢复植被工程还是九间房镇荞麦生养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工程,都是陕西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一部分,目前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的一个良好开端。

记者从西安市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领导小组了解到,陕西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期从2022年到2024年,总投资50.42亿元,涉及我市4区2县1个开发区,总面积6466.93平方公里。项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聚焦秦岭北麓主体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提升、水土保持提升三个重点问题,统筹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湿、峪八大生态要素进行修复治理,实施地下水补给、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提升、土地整治与地质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智慧化管控体系7大类重点工程,项目将完成生态保护修复35359.88公顷,完成河道生态修复634.82公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保护率不低于80%;有效提升水源涵养,提升生物多样性。未来,绿水青山间将持续奏响“秦岭交响曲”,我市将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西安样板”。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龚伟芳/文首席记者王健/图

标签: 水土保持 工程项目 绿水青山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

浙c是哪里的车牌
生活 2022/12/12
老骥伏枥 知命如锥
综合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