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看:西北工业大学:“三项改革”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 来源:陕西日报
  • 2022-12-14 08:57:11
分享到:
  • 收藏

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的支持下,西北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罗剑仅用一个月,便完成了审批、评估、专利出资到位等流程,在秦创原总窗口注册成立了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

说起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历,罗剑充满自豪:“如今,我们公司已经建成了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该类产品近30年的垄断。”


【资料图】

在西北工业大学,还有很多像罗剑这样的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走向市场。2021年以来,西北工业大学积极探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三项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着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实现了高校科研人员从“要我转”到“我要转”的转变。

长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一旦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就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的“红线”,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存在“不敢转”的顾虑。西北工业大学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出台《西北工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建立了更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机制,明确转化前的职务科技成果由科研院负责管理,国有资产审计、清产核资时不再包括职务科技成果;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

“若不是‘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政策的出台,彻底打消了我们害怕创业失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顾虑,这一国家急需的科技成果可能就要被‘束之高阁’。”回想起一年前创业时的情形,罗剑坦言。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西北工业大学将全部职务科技成果都纳入了单列管理,仅2022年已将150余项科技成果作价2.5亿元,组建成果转化企业24家,作价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一番,组建企业数量超“十三五”时期总和。

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的引导、支持下,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教师董素艳遇到的几个难题得以解决: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他晋升为科技成果转化系列副研究员,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职称难题。今年8月,他创办的企业获得了同创伟业2500万元的第二轮投资,横向课题结余经费解决了企业实缴资金的问题。

“我们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说起“三项改革”政策的激励,董素艳表示。

在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中,高校职称评审更注重论文、项目、奖项等方面,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后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在职称评审中认可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对此,西北工业大学“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将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与收入、奖励等挂钩,出台《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2022版)》:在原有职称体系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作为科学研究的可选项;在专职科研岗位中增设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设置了指标,满足其中一项即可申报晋升高级职称,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技术转移人才“名利双收”。

据了解,西北工业大学已有2人获评科技成果转化系列高级职称,另有30余位教师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高级职称。

“缺钱转”一直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个难题。西北工业大学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出资路径,出台《西北工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科研人员可申请将结余经费划入基金,并根据需要提出资金使用申请。学校组织项目论证会对出资可行性进行论证,根据投资金额进行分级审批。

同时,学校落实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形成股权收益的90%奖励给科研人员,形成激励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西北工业大学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已组建成果转化企业20余家,实现了“出成果”和“用成果”的有机统一。(记者张梅)

标签: 科技成果 西北工业大学 国有资产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

老骥伏枥 知命如锥
综合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