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简讯:你好 我的城 |“诗豪”刘禹锡的长安情结

  • 来源:西安网
  • 2022-06-17 05:55:27
分享到:
  • 收藏

核酸现场


(相关资料图)

记者 高阳:今天的核酸贴纸你领了吗?上面的人物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就是《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那么关于刘禹锡的故事大家知道多少?他的作品又有哪些?

市民 刘红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市民 徐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市民 惠西玲: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市民 索楠: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市民 王炳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市民 王漫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市民 杨金锋: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记者 高阳:刘禹锡因为作品风格雄浑激昂、豪气冲天,所以他也被人称为诗豪。而他在创作的过程中,长安无疑是他最重要的灵感源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锋焘:刘禹锡一生活了71岁,他在长安总共来过四次,大概加起来不到十年的时间。第一次是在21岁的时候到长安来考试,后来就做官。第二次是在32岁到长安来,参加这个王叔文的改革,很快就改革失败了,他就被贬出长安去了。44岁的时候第三次到长安来也是很快就被贬出去。到57岁的时候再次到长安来,大概60岁左右到出任苏州刺史。

记者 高阳:虽然刘禹锡在长安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据统计,他的作品中有312题,352首都和长安有关,占他存世作品的43%之多。而这也说明了长安在刘禹锡心目中的地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锋焘:他第三次回到长安的时候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实际上是一种讽刺,一种抨击,写了以后他就被贬出去了。57岁的时候再次回到长安,他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实际上比上一首,这个讽刺的意味更加强烈,这两首诗当然都写在长安,表现了刘禹锡坚强不屈的精神。

记者 高阳:在曲江,唐诗元素俯拾即是,我身边这组“唱和江头”的雕塑,描绘的就是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作诗、抚琴的情景。在历史上,刘禹锡和白居易关系很好,合称“刘白”,仅描写曲江的作品两个人就有一百多首。

市民 吴女士:今天早上做核酸拿到了刘禹锡的贴纸,听说曲江有他的雕像,所以想来看看。看到这个雕像之后,感觉和他跨越时空相见,顿时想起他跟白居易的一首诗“二十馀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仿佛现在就是回到了古代,可以看到他跟白居易在这里抚琴作诗的美好场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锋焘:刘禹锡和当时的很多诗人,包括白居易、柳宗元成为一种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其他的人,比如说写《悯农》二首的李绅,也有交往。在长安的时候有一次到李绅家里去,当时李绅官已经做到了司空,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个就是“司空见惯”这个成语的由来。这个也可以见出当时长安的文人彼此之间的一种交往。刘禹锡他一生当中的大起大落应该说都在长安,他待过的一些地方,包括他诗里边写的这个玄都观,现在都变成了居民区。但是刘禹锡的精神,包括他的诗歌已经融入到我们西安的历史文化当中。唐诗或者唐代文化,它是一个多元性的,很丰富的,我们现在要打造唐诗之城,不仅要继承李白那样的浪漫,杜甫那样的关注现实,同时也不能忘了刘禹锡这样一种不屈不挠、自信乐观这样一种精神,只有把这些优秀的这些东西兼容并蓄,才能真正体现出盛世长安那种包容、开放、大气的精神风貌。

标签: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精神风貌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