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讯:在风吹麦浪中追逐梦想

  • 来源:陕西日报
  • 2022-06-13 09:47:21
分享到:
  • 收藏

六月七日,张坷在高陵区鹿苑街道东升村收割小麦。记者艾永华摄

“大侄子,赶快安排收割机把我那3亩麦子收了。”“老弟,啥时去收割我家的麦子?”6月7日天刚亮,张坷的办公室就挤满了人,都是本村或周边村庄的村民,大伙着急收割自家的麦子。“请大家放心,3天之内保证让你们的麦子全部归仓。”张坷拍着胸脯说。

说话间,张坷拿起电话开始调度农机手到指定的地块作业。“找上门的大都是没有合约的零散户,长期合作的大户早有安排。”张坷说,“不管有没有合约,只要有需求,我就一定要保质保量给乡亲们服务好。”

张坷是西安市高陵区鹿苑街道张家村人。小时候,父亲长年在外搞工程,家里8亩农田全由他和母亲耕种。“每到耕种和收获季节,母亲就要到处求人,总为找农机而发愁。”张坷说,那时他就想长大后自己买拖拉机、收割机,当一名专业的农机手。

聪敏的张坷早早就偷偷学会了各类农机的驾驶技术。18岁那年,他凑了7万多元买回一台二手联合收割机。

张坷将这台收割机视若珍宝,擦拭得干干净净。但一文价钱一文货,这台收割机一点都不争气,三天两头“掉链子”。张坷经常在炎炎烈日下,趴在收割机上修理,整天弄得满身油污。在一次修理过程中,他不慎被撬杠砸伤,面部血流不止,赶快去医院缝了5针。大夫让他住院观察,心急火燎的张坷背着医生跑了,回来修好收割机接着干。“我那台‘老爷车’还在地里停着,哪能静下心休息呢。”提起第一台收割机,张坷哭笑不得,他摸着眼眶上的疤痕说,“后来只能赔了3万多元卖了。”

随着国家对购置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张坷终于买回自己心仪的新式收割机和大马力拖拉机,从耕种到收割,为当地村民服务。由于他能吃苦且为人厚道,找他干活的农户越来越多。

经过多年操作实践和自己不断摸索钻研,年纪轻轻的张坷对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样样精通,对小麦收割机的操作更是非常熟练,先后获得西安市粮食机收减损大比武“减损之星”“高陵好青年”等多个荣誉称号。

“小张,你活干得这么好,人又勤快,干脆成立个农机专业合作社。”2016年7月,在当地农技干部的建议下,张坷成立了西安市高陵区镐哲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年,他才24岁。合作社先后吸纳112名社员,以“农机手+农机具”的形式入社,有各类农机具156台套。合作社统一安排农田耕作、打药施肥、粮食收割等农业生产作业服务。

参与合作社的每一位农机手都比张坷年龄大,但这位“90后”凭借自己出色的技能和统筹协调能力,把合作社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本村到外村,本省到外省,张坷带着自己的农机团队远赴河南、河北等地,收割过的麦田不计其数。“白天在麦田收割,晚上就睡在驾驶室,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他说,“虽然很辛苦,但我很喜欢风吹麦浪、颗粒归仓的情景,种地、收获是我的梦想。”

“麦子种得好、收得干净、损耗小。”张坷领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声名鹊起,不少村干部和农户主动上门洽谈合作。2019年起,合作社开展粮食托管种植服务,目前稳定托管1万多亩。

“我家的12亩麦田交给张坷的合作社托管种植,每年的产量比我自己种高多了。”60多岁的高陵区鹿苑街道东升村村民王新明说。

又是一年六月天,又到小麦丰收时。张坷整天忙得团团转,白天安排协调合作社的农机手分区收割,晚上顶替农机手轮班作业。

“人歇机不停,辛苦大半年的收获就看这几天了,要保证大伙的麦子颗粒归仓。”吃过晚饭,张坷来到一片广阔的麦田,环顾一下地势,跨上收割机,在茫茫夜色中“突突”奔跑。收割机的灯光照亮了金黄的麦穗,也照亮了希望的田野。

“十三五”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步伐,在农机购置补贴和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机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种、农田托管、股份合作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至“十三五”末,全省共有农机户100.43万个,从业人员113.85万人;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2097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335个。

相关资料图

今年“三夏”期间,我省投入各类农机具约120万台(套),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2.8万台,确保农业生产顺利推进。

标签: 专业合作社 农业生产 颗粒归仓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