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西安高质量发展迸发新动能

  • 来源:西安晚报
  • 2022-05-09 08:47:02
分享到:
  • 收藏

高质量发展走一线

创新是发展的长远大计。秦创原从诞生之初,便引领科创赛道破题,赋能经济发展,担任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进政产研学金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工作“最后一公里”堵点的责任。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一年来,西安市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牵头单位,今年,市科技局和相关单位将推动“一总两带”率先发展、加快“三器”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效能、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创新人才引育力度和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工作,狠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让创新成为助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组建创新联合体

重点解决“卡脖子”难题

近日,在中星测控MCS实验室里,实验人员正在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上数据的变化,这里正在对一批航空产品使用的传感器进行低温测试。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传感器形状大小酷似5角硬币,重量大概不到10克,很多性能却已经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即便是在零下50°C的超低温下,也能做到运行稳定、结果准确。

“别看这小小的一枚传感器,从国外进口需要1万~2万元,经过我们的技术攻关,在秦创原创新思路的指引下,我们不仅真正解决了中国高端工业压力传感器的‘卡脖子’问题,大规模生产后成本也降低到千余元。”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董事长谷荣祥说。

作为国内著名的压力传感器及智能传感器生产企业,今年年初,由中星测控自主研发的MCS01工业压力传感器正式进入市场,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还很快抢占了市场份额。谷荣祥告诉记者:“MCS工业压力传感器,我们研发了6年多时间,最终产品单项和综合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还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已经可以对外出口。”

谷荣祥表示,过去国产传感器产品长期以中低端为主,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在MCS传感器6年多的研发过程中,企业也遇到了诸如技术、产品、人才等许多难题,然而这些难题,都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助力下很快得到了解决。

2021年3月,陕西全面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赋能。根据西安市秦创原建设重点工作安排,我市组建了首批9个创新联合体,承担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任务,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为我市批准组建的第一批创新联合体成员,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成立了西安市物联网泛在工程创新联合体,深入物联网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联合多方力量共同疏通围绕产业链价值提升研发、生产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推动物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秦创原创新联合体的成员,我们通过创新联合体,首批联合了8家西安市的传感器和物联网企业,我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进行补链、强链、延链。”谷荣祥自豪地说,现在,中星测控研发的多款传感器产品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不仅突破了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也开启了国产传感器从代理到自主研发、出口世界的创新之路。“目前我们正朝着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公司、创新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支撑产业发展的引擎载体。在西安这片沃土上,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助力,让更多科技企业在奋斗道路上更有信心。

今年,我市将持续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进一步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设运行。主动融入陕西省“1155”工程,围绕全市19+1(人工智能)条重点产业链加强创新技术供给,重点布局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速推进建设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等特色示范平台60个,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40个。

孵育并举

助推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

走进位于西安碑林区的中航创世智造中心,记者看到,在这个约2200平方米的厂房内,摆放着10余台已组装好的长着“大辫子”的“钢铁侠”——吊挂式康复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正在“排队”,等待工作人员做最后的线路焊接和检测。

这些“钢铁侠”检测合格后会进入下一个打包环节。在厂房进出口,几台用木箱子打包好的机器已经写上了地址,等待发往客户手中。

“我们每台康复机器人都有20多个传感器,机器在这里组装完成后进行焊接和检测。‘大辫子’则是辅助康复者能够正常站立的悬吊带。”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机器检测和真人上机检测合格后,会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中航创世机器人(西安)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新兴高科技公司。为了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帮助企业对接了微软加速器,在软件开发、平台搭建上帮助企业完成了机器人设备监控与数据分析平台的搭建,建立了训练者康复信息管理平台,完成了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的康复医疗生态圈的搭建。在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帮助下,中航创世还加入了“微软创业扶持计划”,在技术、业务(客户)、销售、融资、培训等方面都将得到相应扶持。最终,不到1年时间,中航创世就成功“出壳”,如今已与全国20余个省份的70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去年的销售额近5000万元。

“这样的大力支持,对我们这样刚刚成立的公司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中航创世总经理贺琛感慨地说,“我们落户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后,他们不仅帮助解决了最为棘手的厂房和办公场所问题,更是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对企业的孵化与培育,是我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创新街区现已建成国家级‘双创’载体13个,累计培育企业(创业团队)2350家。”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主任林原介绍,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已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街区试点,并入选首批西安市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纳入秦创原平台体系给予重点支持。

今年,我市将持续提升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继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探索建立全市科技企业基础信息库,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市级及以上瞪羚企业100家。全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将达到8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达到10000家。

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边是高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另一边是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如何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化需求的高效衔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秦创原的舞台上,活跃着一支帮项目和企业牵线搭桥的“红娘”队伍——科技经纪人,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概念验证中心蔡克就是其中一员。

“高校早期项目居多,但大多数企业、投资机构等更偏好相对成熟的项目,存在供需不平衡问题。一些好项目如果不能找到市场出路,将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战略性损失。我们就是通过概念验证的方式,对早期项目进行孵化,可帮助早期项目跨越‘死亡之谷’,早日与市场接轨,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潜力。”蔡克说。2021年交大转移中心申报西安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项目,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从顶层设计、规范化运营、生态系统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旨在建立概念验证中心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的工作模式,提升区域内高校科技转化成果源头供给质量并突破转化瓶颈。

西安交大微电子学院刘明团队的高品质软磁材料及器件项目入驻秦创原,成立西安星耀磁电科技有限公司,这条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道路可不容易,蔡克全程参与并提供了一系列帮助。“从前期项目征集、论证、孵化,到引进种子轮、天使轮资金支持等,蔡克为我们提供了全面帮助。”刘明说。目前该公司已完成两轮融资,总投资额400万元,当前公司估值3000万元。下一步项目团队会加快研发、市场拓展和融资脚步,力争在2022年实现公司估值达到2亿元目标。

包括刘明教授团队在内,目前蔡克已梳理高校技术成果107项,筛选出有效项目32项,已成功促成其中19项获得了秦创原春种基金投资,1项已获得天使轮融资,3项正在进行天使轮辅导和融资洽谈。

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市科技局近年不断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立技术经理人服务体系,累计认定初级技术经理人664名、中级技术经理人86人,认证技术经理人机构80家,开展秦创原项目路演等产学研金协同对接活动122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56个。

今年,省市将联动培育壮大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新增复合型技术经理人(科技经纪人、产品经理人)150名。多元化吸引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产业链需求,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离岸创新创业平台(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创业中心、海外科技驿站),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到2023年,将累计引进培育各类高端人才1800名。

当前,西安正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后5年,西安将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创新中不断突破,在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做出西安贡献。

标签: 高新技术企业 压力传感器 科技成果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