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角到A角 青年人才在成长,秦腔艺术更繁荣|当前讯息

  • 来源:陕西日报
  • 2023-07-03 11:17:06
分享到:
  • 收藏

青年演员张雅琴饰演碗碗腔《骄杨之恋》B组中的杨开慧,并凭借该角色荣获第三届陕西戏剧奖表演奖。图为碗碗腔《骄杨之恋》剧照。

“学习传艺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会将40多年的艺术成果倾力传授出去,也希望所有徒弟学生‘拜一切人为师’,兼收并蓄,让秦腔艺术后继传人、发扬光大、生生不息。”6月9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薪火相传·名家传艺——让秦腔传承有序”李小锋收徒仪式举行。梅花奖获得者、省戏曲研究院二团党支部书记、团长李小锋现场寄语传艺弟子。


【资料图】

“收徒传艺”是中国戏曲传承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代代戏曲人的使命担当。正是这样的代际传承和托举,让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发展。正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所说:“人才兴则剧种兴。只有不断为地方戏曲培养出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才能保证地方戏曲的繁荣发展,才会让戏曲艺术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从“坐科”学员到演员,从B角演员到A角演员,多年来,在老一代艺术家“传帮带”的亲身教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戏曲人才持续涌现,一颗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肩负起戏曲艺术传承的使命,为秦腔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人才培养是戏曲艺术流传千年的关键所在,也是我省各秦腔院团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工作重点。

继承发展

立足自身培养后继人才

人才是戏曲发展的第一要素。“后锅没水了,前锅也就干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人民艺术家马健翎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

作为集研究改革、创新实验、示范演出、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机构,省戏曲研究院在8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将人才建设、创新发展放在戏曲事业的重要位置,从发现、延揽、培养到拥有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持续为戏曲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保证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省戏曲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就以十年为一期,面向西北五省招收学员,组建演员训练班进行“坐科”教育,设立文化课和业务课,组织学员进行正规的系统学习。在几十年的摸索中,省戏曲研究院不仅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还培养出2000余名各类戏曲艺术专门人才。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演员训练班在基本功教学之外,还特邀李正敏、封至模、邴少霞等名师、剧院老艺术家、梅花奖获奖演员等为学员进行剧目教学。学员们在获得系统的理论教育的同时,在名家名师的言传身教中习得戏曲表演的精髓。

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有中专戏校正规教学和“随团带训”式自幼熏陶的培训方式,为省戏曲研究院带来了艺术人才不断涌现的良性循环。省戏曲研究院不仅培养出李瑞芳、段林菊、李应真、马兰鱼、吴德、贺林、李梅、李娟等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知名演员,在80级演员训练班基础上组建的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更是成为该院如今的中坚力量。

为了延续古老秦腔的活力之泉,省戏曲研究院相继于2002年招收了第9期演员训练班,2012年招收了第10期演员训练班。在第9期演员训练班基础上组建的小梅花秦腔团,经过十数年的磨砺成长,已成为陕西戏曲舞台的主力军,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大奖。第10期演员训练班经过5年的“坐科”训练和3年的舞台实践,也已在该院各演出团的各项工作中崭露头角。

在多年的实践中,这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又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了戏曲人才培养的困境,为秦腔事业的代际传承探出了路子、作出了贡献。

守正创新

搭建平台推举高端人才

如何让戏曲的文化基因一直延续下去,身为省戏曲研究院的“掌舵者”和从事秦腔艺术40余年的艺术家,李梅一直在思考并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她说,秦腔需要良性活态传承,不仅要继承,还要创新。

2020年,省戏曲研究院实施“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通过收徒传艺的方式培养更多戏曲人才,利用人才优势建立陕西戏曲艺术人才传承的创新机制。李梅、谭建勋、李小锋等知名艺术家相继收徒传艺,在师徒传承中使青年戏曲演员增强对戏曲艺术的深度认知,推进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师承教育是中国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省戏曲研究院作为西北戏曲艺术的高地,在众多不同时期优秀艺术家的言传身教和师徒传承中,形成了“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他们的严谨治学和倾囊相授中,《血泪仇》《祝福》《梁秋燕》《洪湖赤卫队》《周仁回府》《游西湖》等一大批经典剧目久演不衰。

在经典剧目的传承教学之外,省戏曲研究院还在新创剧目的创排中设立A组、B组甚至C组演员共同排练和演出,充分发挥知名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既保证了剧目质量,又锻炼了青年艺术人才队伍,实现了剧目创作实践与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近年来,无论是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秦腔历史剧《姚启圣》,还是碗碗腔《骄杨之恋》、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等新创剧目,均通过A组、B组演员制度,让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分别荣获第29届、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青年演员李小青、王航,凭借碗碗腔《骄杨之恋》荣获第三届陕西戏剧奖表演奖的该剧B组青年演员张雅琴,都是该院以剧目实践托举青年人才成长的典型。

此外,省戏曲研究院还借助各类项目、展演、赛事平台和剧目实践为青年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展示机会。省戏曲研究院先后输送多批业务骨干到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等专业院校进修;在持续开展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中推出“优秀中青年演员个人专场”,集中宣传展示青年骨干演员;举办学习班、读书会,邀请名家讲表演、讲唱腔,邀请教授讲诗词、讲历史,邀请作家讲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为青年演员的全面发展铆足后劲,为剧院“台柱子”的持续涌现储备力量。

如今,省戏曲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以15位“梅花奖”演员和数十位国家一级演员组成的第一梯队,以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和百余名小梅花秦腔团演员组成的第二梯队,以第10期演员培训班为代表的后备人才梯队。日臻完善的人才队伍结构形态,不仅保证了陕西戏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陕西戏曲艺术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陕西戏曲”品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标签: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

铁路暑运拉开帷幕
滚动 2023/07/02
清远区号邮编_清远区号
资讯 2023/07/02
我和舅妈
科技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