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博物馆为学生打造“博悟”新课堂
- 来源:西安文明网
- 2023-05-10 09:52:30
- 收藏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相信不少同学都利用节假日时间,逛博物馆、看展览、研学旅行,学到了很多课堂外的知识。寻找藏在校园里的博物馆,记者来到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这所学校有一所名为“人文之窗”的校园博物馆,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在这里与历史和过去相遇,丰富认知、拓展思维。
(资料图片)
和“文物”亲密接触
穿越千年时光与历史对话
置身 “人文之窗”,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与历史对话。基于西安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以十三朝古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依托,这里陈列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人面鱼纹彩陶盆、尖底瓶、青瓷提梁倒灌壶、杜虎符等四十多件文物复制品,学生可以在这里和“文物”亲密接触,加深学习体验。
记者了解到,这间 “人文之窗”博物馆是学校将原有的教室“凿墙开窗”,改造成了开放式的场地,引进文博资源而建设的。建成以来便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孩子们在“博悟课程”上收获满满。
走进博物馆,记者跟着小小讲解员们边走边听。“这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非常有意思的陶器——尖底瓶,是半坡人用来打水的瓶子。这件是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一级文物——人面鱼纹彩陶盆……”讲解员张晗玥落落大方、有条不紊地讲解着馆内文物的发掘地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最后还开了个玩笑说,“为什么半坡人要画出这样的图案,有很多猜测,我也真想去问问半坡人……”
说起兵马俑,讲解员罗沈乐也头头是道,“这是高级军吏俑,也叫将军俑,这是中级军吏俑,人们喜欢叫他背带裤兵马俑,其实那是他的铠甲。这是驾驭高车的兵马俑,就是大家熟悉的司机……”他还拿起自己心爱的绘本《和兵马俑交朋友》给大家推荐。从词语“符合”的来源,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讲解员高婳曦手拿杜虎符,将其中故事娓娓道来。
从半坡文化到秦砖汉瓦,从人面鱼纹彩陶盆、兵马俑到杜虎符、四神瓦当……一件件“文物”,在小小讲解员绘声绘色地描述下,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将“博悟课程”与各学科融合
引领跨学科综合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语文课堂上,“博物馆小解说员”们自信地表达,流畅地讲解,尽显少年本色;美术课上,学生们通过“文物绘画”“文物黏土制作”,了解文物的历史与相关故事;音乐课上,“博物馆里会唱歌的小宝贝”,打开学生的思维;科学课上,“文物与科技”专题课程及实践活动,激发大家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这些,都是该校立足“本土化”资源,将博物馆“博悟课程”与各学科融合,开展的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形式新、趣味足的本土化“博悟课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从“博物”到“博悟”,每个学生都收获满满。
高新区第十七小学“人文之窗”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
记者了解到,学校还定期邀请历史专家、博物馆讲解员等,在“人文之窗”现场讲解文物知识,并开设“探访身边的博物馆”系列课程,组建学校特色课程项目组,将特色课程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博物馆+教育课程”模式,也正改变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该校博物馆课程教师韩直娟认为,建设博物馆,开发“博悟课程”,可以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把学校博物馆变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打破了时代的限制,突破了思维的束缚,以开阔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以开放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这里了解过去,展望未来,进一步引领学校跨学科综合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博物,博悟!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孩子们“博物”世界的起点,更是他们“博悟”成长的新课堂。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程静 文/图)
可扫二维码观看记者探馆视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