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遥远的粟特文化

  • 来源:陕西日报
  • 2023-04-20 14:57:17
分享到:
  • 收藏

采用贴金工艺的安伽墓围屏石榻(局部)。

4月12日,前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安伽墓石门、围屏石榻前汇聚了一批游客,正饶有兴致地听讲解员介绍这组文物。

安伽墓是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粟特贵族墓。


(相关资料图)

安伽是北周时期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萨保,管理粟特人来中原贸易、定居事宜,主持宗教祭祀活动。安伽墓石门的门额上刻绘有宗教祭祀场面,围屏石榻刻绘的内容为安伽的生活经历,包括车马出行、狩猎、宴饮、歌舞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安伽墓石门、围屏石榻是不可多得的北周时期艺术珍品。

安伽墓石门、围屏石榻

名称:安伽墓石门、围屏石榻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北周

年龄:1400年左右

户籍登记时间:2000年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壹北周粟特贵族墓的神奇发现

2000年5月至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邢福来等人,去往西安市北郊的炕底寨村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我们需要发掘清理15座墓葬,其中8号墓较为特殊。”当时的考古过程,邢福来仍历历在目,“在清理墓道时发现了倒塌的壁画残块,它的做工、内容和北周大墓基本相似,我们推测该墓的年代是唐初之前。但我们没想到这座墓是北周墓,因为之前发现的北周墓基本在南郊和西安咸阳机场一带。”

由于倒塌的壁画残块阻挡,考古人员只好从天井进入。当他们拆掉甬道口两重封门砖后,一座金碧辉煌的石门出现在眼前。“我们当时发现门额上雕刻有三头骆驼座的火坛,彩绘贴金的工艺极为罕见。”邢福来说。

考古人员想推开石门,但发现有翘起的铺地砖阻挡着石门。于是,身材瘦小的绘图员寇小石从门缝钻进甬道,清理翘起的铺地砖,然后慢慢打开石门。

石门打开后,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合墓志,还有凌乱的人骨、铜带扣,墓室正中摆放着围屏石榻。

那时,墓道还没有挖通,考古人员进入墓室要先通过梯子到第三个天井底部,再经过两个过洞、两个天井进入甬道,最后才能进入墓室。邢福来回忆:“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考验着考古人员的身体,大家工作一小时左右就要休息。”

邢福来和队员们一边发掘,一边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再结合墓志,最终确定这是一处北周时期的粟特贵族墓。

安伽应为安国(西域古国名,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后裔,祖先通过丝绸之路移居今甘肃武威。后来,安伽迁居北周都城长安,任同州萨保,管理祆教徒并主持祆教祭祀仪式。

邢福来介绍:“史料中北齐、隋、唐均设有萨保这一官职,但《北史》《周书》中却未有记载。安伽墓志证明了北周已有萨保一职。”

安伽墓围屏石榻。

贰神秘的石刻图案

安伽墓出土的石刻是北周时期难得的艺术珍品。

安伽墓石门高2.24米,宽1.46米,由门额、门楣、门框、门扉、门礅及门限组成。门墩上各有一蹲狮,均张口露齿,颈刻卷毛。门额半圆形,高66厘米,宽128厘米。

门楣及门框上刻有大回旋的葡萄卷枝纹,门额上刻祆教祭祀图。祆教,亦称拜火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在波斯东部创立。公元5世纪左右,祆教传入中原。信仰祆教的有鲜卑人、突厥人、粟特人等。

祭祀图正中有三头骆驼座的火坛。三驼头部朝外,三尾相接,驼峰上仰覆莲座,其上放置一个大圆盘,圆盘中部有垒成井字形的燃料,冒着熊熊烈焰。三只骆驼脚下覆莲一周,圣坛之顶有忍冬花纹。圣坛右上侧有弹箜篌的人,左上侧有手持琵琶的人,他们身旁祥云缭绕,飘带飞扬。圣坛的左右侧各有一个人首鹰足的形象,其前方各有一个六足祭案,其上放置了各类金银器。在门额左右侧最下方,有跪坐的男女胡人,前置小型拜火圣坛。

雕刻在门额这样显眼位置的这幅图像,证实了墓主安伽为萨保,也是北周时期祆教在中原流行的物证。

游客在参观安伽墓石门。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师念摄

叁生动的围屏彩绘

安伽墓墓室正中摆放着围屏石榻。石榻长2.28米,宽1.03米,高1.17米,三面围屏上共有12幅石刻浮雕,其上彩绘色彩艳丽、贴金熠熠生辉。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精美的反映粟特贵族生活起居的石刻浮雕。

围屏第一幅屏风上绘有头戴毡帽、身着圆领长袍、束腰带的骑马人,其后跟随侍从二人,下面绘一拱桥。桥右侧为头戴小帽、系带着靴、身着圆领袍服的墓主人画像,其后有二位侍从。桥左有一位仙女,携一位童子,身后亦有二位女侍从。

在安伽墓第六幅屏风画中,上半部一位粟特人与一位披长发的人骑马相遇,互举手臂,亲切致礼,下半部则是在有日月标志的帐篷下,披长发的人以跪姿与盘膝的粟特人坐于石榻左右。榻下摆设各种酒具、盘器,二人之后均有一位侍从,中间站立一位手执酒瓶的妇女。学界一般认为披长发的人是突厥人,这类披长发的突厥人与粟特人交好的场面,在安伽墓屏风画中多次出现。

在安伽墓第五幅屏风画中,下部有驮丝绸包裹的驼、驴,且有三位粟特人守护。上部的虎皮帐篷中,坐在毡毯上左边的为粟特人,即商队主人,手执来通(一种酒器),向右侧披发的突厥人敬酒,帐外有戴高毡帽或花冠的其他草原民众。整个画面描述了粟特人行进在丝绸之路上,与突厥人及其他草原民族相遇欢饮的场面,反映了丝路之畅通,以及粟特人与草原各族民众的密切关系。

著名考古学家、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曾指出,第五幅屏风的画面内容,是当时在中亚定居的农业民族与中亚各游牧部族在族源、语言、宗教和一系列文化特征上有着亲缘关系的反映。这种亲缘关系和经常性地接触,就是北周、北齐屏风石榻的内容之背景。

安伽墓石榻上有32个用联珠形成的圆形或方形界栏的动物图像,属典型的萨珊装饰手法。屏风画的背景全部贴着金箔,使整个画面金光灿灿,与以金黄色背景表现天国境界的拜占庭艺术风格一脉相通。

据韩伟的观察,安伽墓围屏石榻第五幅、第七幅屏风画中,均出现手执来通这种角形器饮酒的形象。在北周、北齐石榻屏风中,来通频频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安伽墓全长35米,有5个天井、5个过洞、两层封门,甬道之后有近乎方形的砖砌墓室。这种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多过洞的砖室墓,是宗室贵族习用的墓葬形制。墓内还绘制有仪卫之类的壁画,显示了安伽的显赫身份,这是中亚粟特祆教徒不可能采用的葬俗,而是来中原的粟特人在葬俗上汉化的表现。

安伽墓石门、围屏石榻为学界研究北周时期粟特文化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记者师念实习生李怡佳

标签: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