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资讯:300余部胶片电影,9万多米修复长度,860多万帧修复画面——数字化修复 让历史影像资料“焕发新生”
- 来源:陕西日报
- 2023-03-21 11:04:01
- 收藏
在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一盘盘带有岁月印记的胶片整齐地摆放在胶片库内。
(相关资料图)
3月5日,影像修复师宋嘉承在检查胶片。
3月5日,影像修复师褚欣伟在对胶片进行物理修复。
3月5日,影像修复师张樊樊在进行数字化修复。
洗印机。
本报记者李静茹文/图
2月28日,西影电影园区开始陆续在胶片电影工业馆放映《人生》《奥金玛》《大话西游》等多年前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珍贵影像和经典电影。这些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历史影像,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得益于数字影像修复技术的进步,以及深耕在影像修复行业的工匠们对每一帧原始画面的敬畏和数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1 影像见证时代变迁
西影集团(原西安电影制片厂)主要承担着陕西历史影像资料的摄制、保存和保护修复工作,在原修复部的基础上专门组建了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截至2023年2月底,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累计修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胶片电影300余部,共计9万多米的修复长度,860多万帧的修复画面,同时还收集珍藏了2万余本珍贵影像资料。
“近年来,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公益观影活动,放映了从1958年到1979年间的陕西新闻简报、纪录片、科教片等珍贵影像资料片段。这是记录当时重要历史事件的高质量活动影像,是经过抢救修复后的历史文化遗产。”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负责人雷刚说。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电影院在放映正片前会放映10分钟左右的新闻简报、科教片或纪录片。当时,观众通过这些短片了解科学知识、人文历史、时事新闻。胶片纪录片是历史时刻的记录,记载着当年的文化及社会环境。如今,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影像直观地了解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通过修复历史影像,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去年,西影集团首次公开向观众展示经过高清修复的纪录片《优秀接班人》。该片拍摄于1958年,记录了当时西安市小学生参加各行各业劳动实践的真实场景。影像画面中的学生们正在手工制作各类飞机模型并成功试飞,还制作了一系列地理教学用具及民族乐器。
“我觉得修复纪实性的影像资料,社会价值要远远大于经济价值。能再次看到这些宝贵的历史镜头是很幸运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尤其是那些记录性的片段,空间、人物、事件,都带着时代的印记。这些影像资料对于当代人来说,是一种历史与情感的延续。”雷刚说。
打开珍贵的老胶片,能够探寻不同时光轴上人们留下的生动足迹。拍摄于1958年的纪录片《庆祝丰收赛龙舟》,再现了人们在汉江上赛龙舟庆祝丰收的情景;《今日长安》记录了1958年时西安的城市风貌,也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条新闻简报;1960年第11号新闻简报中生动记录了60多年前人们在田间劳作的珍贵画面,春耕的忙碌景象随处可见,芦苇丛生的荒滩变成了富饶的“江南”;1960年的国庆盛典纪录片中,花车游行、体操表演等画面逐一呈现;1985年春节,西安城墙花灯展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这些影像覆盖方方面面,从农业、工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各方面展现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这些影像是非常珍贵的,尤其是展现当年孩子、妇女、农民等不同群体生活的画面,以前很少在纪录片中看到,史料价值很高。这些影像见证着陕西的历史变迁,对发掘保护陕西历史文化和讲好陕西故事贡献着重要力量。”雷刚说。
2 敬畏每一帧原始画面
随着时间的流逝,封存在盒子里的胶片逐渐收缩、发霉、破损,而完美的修复可以给它们第二次生命。素材鉴定、物理清洁、数字化修复、数字化校色、音频修复、声画合成、质量鉴定、成片输出……影像修复师们用魔术师般的技艺,孜孜不倦地修补时光的痕迹。他们“修旧如旧”,敬畏每一帧原始画面,让尘封在盒子里的胶片,有了第二次生命。
物理修复是数字修复的基础。修复师需要逐帧检查每一帧原始底片,再经过水洗,将胶片彻底清洁。
“2000年之后,我们从事的就是对胶片的抢救性修复工作。在胶片分割线的位置,用刮刀把药膜上的脏东西刮干净,刷上特制的胶水,再用粘胶片的机器反复按压几次,这样一组镜头就粘好了。”影像修复师褚欣伟说,“粘贴胶片需要手脚配合,有点像缝纫机的操作原理。”
据褚欣伟介绍,需要修复的纪录片和科教片的量很大,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一些胶片,进行数字化修复的时候还简单一些,可能十天半个月一部就修完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胶片,最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修复完成。
“有的胶片中会有因霉菌而滋生的霉斑。这些霉菌慢慢就会扩散到别的胶片上,时间来不及的话,我们就先进行物理清洁,控制住霉斑滋生,能少损失一帧就少损失一帧。因为少损失一帧,我们就能多看到一帧珍贵的历史画面。”褚欣伟说。
数字化修复是胶片修复的关键,修复师需要手动修复斑点、划痕、竖线、变形等画面问题,同时对修复完成的影片进行二次校色,完成声音降噪、补词、声画对位等工序。“虽然现在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可以修复80%左右的影像内容,但剩下的影像内容才是最难修复的。”雷刚说。
“胶片经过物理修复之后,我们会进入这些胶片的‘胶转数’程序,每一帧都需要经过人工处理,不能漏掉其中任何一帧,否则就可能出现跳帧、画面闪烁等问题。常规的影片一般有15万帧左右,大概需要点30万次至45万次鼠标和数字键。在这个过程中,人会产生非常烦躁的情绪,这也是我们最需要克服的地方。”影像修复师宋嘉承说。
“影像修复不只是对原始胶片的保护,更是对导演意图的完美呈现。我们要敬畏每一帧画面,‘修旧如旧,抢救为主,应用为辅’是我们遵循的修复原则。”宋嘉承说,“影像修复工作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尽可能多修复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3 技术支持影像修复
随着5G时代的到来,高清和超高清的场景越来越多,从480P、720P到1080P、2K、4K,从人工逐帧修复到智能数字化修复,影像修复技术在不断发展。影像修复师用“匠心”让历史影像资料得以重生。那些珍贵的影像画面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保护、修复和再创造,成为一种永恒的力量。
“现在数字化修复技术越来越先进,用数字化修复软件自动进行初步修复,可以更多地减少手动修复的工作量。这样的处理步骤,为的是在提升画质、消除瑕疵的过程中,保留老片的艺术效果与艺术风格,尽可能做到修复与还原。”宋嘉承说。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像修复在清晰度、流畅度、色彩、音质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让更好、更快的影像修复成为可能。
保持着对承载光影故事的影像资料的尊重与珍视,同时结合现代数字化修复软硬件及AI智能修复、超分、上色系统,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先后修复了《红高粱》《老井》《人生》《大话西游》等多部经典影片,还完成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大闹天宫》等动画电影和潇湘电影制片厂、福建省档案馆《土家风情》《武夷之光》等资料片、纪录片的数字化修复工作。同时,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联合爱奇艺推出经典影片修复计划。目前,《双旗镇刀客》《我的1919》《黑炮事件》《西安事变》等20余部经典影片在修复后已重新上线。
“我们将依托原有流程及软硬件,结合AI技术,在超4K技术服务、超4K修复版权交易、全球影视修复等影像修复行业领域持续深耕,布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修复系统并应用。”雷刚说。
小到一部电影,大到一段记录国家时代变迁的影像,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留给岁月的印记。雷刚说:“在影像修复方面,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研发推进影视区块链版权系统、智能用户体系、知识图谱等工作。后续,西影集团将借助丰富的影像资源库,积极推进影像修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优化提升已有的智能修复技术,再现经典影像的光影魅力,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影视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