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讯:紫阳让6万搬迁群众安居又乐业
- 来源:陕西日报
- 2022-09-19 09:48:56
- 收藏
特色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搬迁社区居民楼渐次排列,宽阔整洁的产业路蜿蜒盘旋,粮食和蔬菜基地郁郁葱葱,社区工厂里缝纫机“嗒嗒”响,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9月6日,记者走进紫阳县高桥镇桂花树社区,处处呈现出“安居”又“乐业”的景象。
在紫阳,这样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共有139个。脱贫攻坚结束后,紫阳19291户64168人完成了从“山里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变,翻开了崭新的生活篇章。
“免费技能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
【资料图】
9月6日,记者来到高桥镇外出务工人员李得志的新家,只见李得志的妻子正抱着小孙女和李得志视频聊天。视频那头远在深圳务工的李得志对现在的工作特别满意。他说:“我今年50多岁了,每个月还能挣几千元的工资。县上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
紫阳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11.02万名劳动力外出打工。如何让这些劳动力更有竞争力?紫阳县推行“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免费技能培训模式,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710余期,培训农民4.1万余人,培训就业率达70%以上。
“通过开展修脚技能培训,让青壮年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紫阳县高桥镇桂花树移民搬迁社区党支部书记王顺勤说,“社区共有1761名青壮年劳动力,其中1030人从事修脚足浴行业,月平均工资5000元。搬迁到社区的群众只要有了稳定的工作,那这个家庭就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了。”
为做好搬迁后扶工作,紫阳县把创业就业作为稳增长、稳增收的重要抓手,3年来安排2.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覆盖面。
发展家庭工坊,让群众在家就业
“有需要带回家缝制的,请到我这里签字认领。”机器轰鸣的社区工厂里,王大喜的声音格外清脆响亮。
王大喜是蒿坪镇红旗社区居民,也是社区工厂的带班组长。除了做好社区日常管理工作,他还承担了与社区工厂就业衔接的工作。“社区工厂里的就业人员有四分之一来自我们社区,做好他们的就业服务工作很重要。”王大喜说。
红旗社区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的妇女居多,社区工厂有效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延伸就业链条,社区与企业商定发展家庭工坊,让员工和因家庭原因受限的部分群众,利用闲暇时间在家挣钱。
“在这里上班我很满意,算下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每天再带一些半成品的毛绒玩具回家缝制,每个月还有七八百元收入。”搬迁群众张德巧乐呵呵地说。作为一名老员工,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熟练的手艺,让她有了更多照顾家庭的时间。
紫阳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蔡英海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逐步推广家庭工坊,为搬迁群众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在家就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就有了收入
9月7日,记者走进蒿坪镇东关村的农产品加工车间,62岁的搬迁群众蔡威平手脚麻利地将清洗池中的土豆片捞出摊晾。“外村的人都在说,像我这么大年龄的人,每个月还能在村上挣4000多元,他们羡慕得很。”蔡威平发出爽朗的笑声。
“东关村已建设富硒粮蔬基地200亩,建成400余平方米农产品加工车间。目前来说,村里产业基本形成气候了,群众收入也有保障了。”蒿坪镇东关村党支部书记危成成说。
目前,紫阳县176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都有合作社、增收产业,并且形成了以茶叶为主,蔬果、养殖、中药材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体系。全县共有加工厂486个、产业园区130个、农村经营主体826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呈现长短结合、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紫阳县还将持续推进安置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计划新建配套产业园区3个、巩固提升产业园区4个,新增吸纳就业人数295人。
“下一步,我们还要扶持一批服务功能强、内部运营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从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惠及更多搬迁群众。”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英彪说。
此外,紫阳县积极探索创建了“一张网覆盖,一本证定人,两项清单定责,六大工程促融入”的“1126”搬迁后扶双线管理机制,通过构建网格化机制,夯实网格员责任,对搬迁群众开展服务和包联;创新搬迁社区“居住簿”制度,明确迁出村职责、迁入社区职责;积极推进“防返贫底线坚守、产业就业增收、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兜底保障、文明新风引领”六大工程,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办事难、管理难、融入难、增收难等问题,让搬迁群众“安居”又“乐业”。